湯韻筑
其實自答應系辦寫這份校友見證到現在真正動筆,已經延宕多時,中間歷經我個人生活上一些大大小小的變動,其中包括了結束了第一個學期的研究生生活(而第二個學期甫開始),而算算我離開東華也將近八個多月了,只是幾天前離開台北要返校時,我口中邊念著的還是要把包裹寄回花蓮……。 我想,我很難去宣稱、甚至當一個見證者,見證這裡——無論是發生過的、曾有的變化、好的、壞的等等等等。見證者,就好像是電視購物頻道上那些口沫橫飛,對著觀眾滔滔不絕說這(產品)如何有效、神奇的那些人;或是——那些宗教或是衛道人士如何告訴別人自己的人生是如何的被改變。儘管我不否認我對於這裡的熱愛不亞於上述人們。但我不願當一個見證者,要「見證」這裡,對我來說是有些困難的,我想,我很難去說系上哪點好,哪點不好,畢竟每個人的觀感不同,在這裡經歷到的也不同,而我可能也會變成某個狂熱分子。所以我想比較妥當的是,那就話先說在前頭吧:下列所述僅只於我個人之經驗分享,並僅供參考。 在東華英美四年多下來,關於知識的習得,是我最不想多著墨的——當然,大學期間我所修的每一門課無一門讓我失望,老師們對於教學上的熱情、堅持、要求,更是無庸置疑,但我要說的是,其實知識的習得還有很大一部分是決定於我們——學生本身——的學習態度。老師所能做的,就是將最紮實、豐富、精彩的內容展現在學生面前,但吸收端,學生是否真的願意謙卑、用心向學、思考,又是另一個問題了。但我要特別肯定的一點是,這裡的老師,從來就不吝於花費更多的時間在學生身上,除了一般授課之外,老師們都非常願意投入課餘的時間陪伴學生:無論是陪伴大家看片讀書,用更多的時間做延伸討論,提供更多教學資源,分享片單、書單以及其他資訊等。 除此之外,在傳統英美語文學系的基礎課程外,這裡也提供了非常多元化的課程。我個人就曾修習或旁聽過後殖民電影、酷兒電影、文化研究等課程,還曾得老師允許而上修過研究所的課程,如文學理論、英語密集閱讀訓練,和旁聽戲劇及英美詩的專題。彌足珍貴的是,這裡是個很著重於課餘實踐的地方,於是我曾跟著老師接觸了移工攝影展、外籍配偶的紀錄片放映、女性影展等。從老師們對於生活的實踐,看到他們對於不同種族、生命,以及多樣議題的關照(有老師除了讀生態環境論述,也將環保落實在自身生活的每個角落;還有可愛的老師對於動物付出極大的熱情及關心,有次聊天中還認真的問:「不覺得在動物面前我們人才要感到自卑嗎?」)從大一起迄大四畢業,甚至到畢業後幾次與幾位老師們會晤,老師們關心的仍是學生是否能進行獨立思考,並能有批判、反省的能力;老師們在乎的,還是學生是否能看到問題,思考問題。 而我在這裡,更經由老師們的帶領,拓展了個人的興趣。在英美文學文本分析外,我被老師引領進影像的萬花世界,並深深為此著迷進而不可自拔。而老師們無論在課堂上還是課餘所提點的課題,也都還是我至今常不斷咀嚼、反覆思考;並時時在做研究時提點自己。我看到了無論是影像文本還是文字文本,如何的在老師們觀看時、朗誦講解、分享時如何的感動了他們,這些作品如何影響了他們的生命——而我要說,我的生命也因為這樣被影響、被充實、被加深厚度了。
瀏覽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