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德怡
剛進入大學時,懵懵懂懂地認為自己就是進來學英文的,然而,四年來在英美系,我學到的更多是文學世界裡的美好。 回想起在英美系的快樂時光,老師們的傾囊相授,每每充滿著溫暖且熱忱,同學也很活潑,大家很愛一起辦活動。小大一裡的深刻回憶是我們改編演出的 A Midsummer Night's "Ghost",當時對於莎士比亞這位文學大家還一知半解的我們搞笑演出,反串的Oberon 跟 Titania單車雙載在校園裡阿勃勒黃花繽紛落下的路上,口中念著改寫的台詞,自以為上演了一部愛恨糾葛的浪漫喜劇。也許我們太不正經,但就像是劇本裡那班傻裡傻氣的雅典工匠想在公爵的婚禮上獻上祝福,我們想讓老師眼睛一亮。上課中,我們不時收集每個老師的口頭禪 "you know," " if you like," 或是有段時間老師常用「惘惘的威脅感」來形容 Modern Period人心因社會現狀而對未來產生的不安全感,我們也在課後模仿這種無奈的嘆息。文學課程上來一點也不嚴肅,比如說念到 Mrs. Dalloway時,老師還會附上一張 Clarissa一天中在倫敦走過的路線地圖;上到Walden,美史老師分享教授宿舍住處窗邊那一棵樹的四季變化;還有上到 Wuthering Heights時,我們在英史老師帶來的電影版本看到 Catherine 是如何縈繞在 Heathcliff 心中。老師們總是期待我們的回應,想知道我們讀過這些作品的看法。漸漸的,我知道文學不是不切實際的紙上空談,文學讓我們思考不同時代背景、來自不同文化領域的人們對生活的反思。文學不是無形的語言,它真切的紀錄了人類觀察到了社會百相。印象中因為系學會要辦送舊的關係,我曾和同學去拜訪當時的駐校作家,想請他對畢業的學長姊說些勉勵的話。如果沒記錯的話,他提到最近想寫一首關於華湖的詩,我好奇地問他已經去過華湖了嗎?(華湖有別於校園照片裡搶眼的東湖,可是隱身在學校神祕的草叢深處!)他說不一定要真正的去過,可以憑著對這個地方的想像來詮釋。我當下有點意外但也覺得很特別,原來文學的語詞有時是想像,沒去過的地方可以幻寫,隨意的地點都可以安上新的註解,也許抽象,但表露的是對於這個世界真實的情感。 我想我真的很幸運,能夠在英美系學到這些美好的活知識,在畢業後一有機會回到學校來,我都迫不及待的走進文學院,看看一間間教室,在裡頭,當初課堂上的笑聲依然在我心中朵朵綻放。
瀏覽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