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JavaScript!

Cultural Theorists

校友見證
劉川豪 [ 2013-01-18 ]

在那些進出文學院紅樓,穿梭英美系教室間的日子裡,我經歷了青少年時期之後,最重 要的一段啟蒙。從此,我逐漸發覺,許多簡單問題的背後往往隱藏著複雜的答案,甚至根本沒有答案。文學如此,生命亦然。但即使我們無法在現實與理性的世界中 參透所有問題,除去所有疑惑,我們仍舊能選擇文學作為一種管道介入生命,嘗試在虛構與想像的疆土上找到可能的解答。

所有的文學作品或多或少都是對生命不同面向的探問,也是個人經驗的反映,無論作者 或是讀者。閱讀文學作品猶如解碼,讀者總喜歡憑藉自己的分析與判斷,揣摩作者組合字句的動機,並且持續挖掘埋藏於言語深處,幽微隱晦的意象。在課堂上,我 就是這麼被引領著,一步一步,學習以不同的角度解讀文本,試圖搜索文字背後潛在的可能。這樣一種閱讀方法的養成,就像擁有一只三菱鏡,藉由巧妙的折射,讓 我得以解構看似無奇的白色光束,一窺耀眼的七彩光譜。

雖然閱讀的樂趣經常來自於「以意逆志」,但這同時也是閱讀最大的挑戰。因為讀者對 於作者意志的探討,以及對於作品內涵的詮釋,並非絕對自由,也非毫無限制。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其實無法擺脫作者與文本之間,各種歷史、社會脈絡的牽絆,也 逃避不了「知人論世」的責任。如果想要對任何一部文學作品有更深刻的掌握,讀者勢必有意識地調整自己閱讀的視角,進一步仔細觀察作品之外,作者、文本、歷 史、社會彼此之間的連結,才能在四者交會之處看見該作品延伸出的其他意涵,並將這些意涵轉化成我們對生命的理解。

在東華的日子讓我深切體會自由的可貴,以及限制的重要。為學如此,處事亦然。 而 這樣一種透過文學認識生命,並在生命中反思文學的人生觀,無疑是我從英美系師長手上,得到最珍貴的禮物。畢業之後,每當我回想大學四年給我的啟發,心中浮 現的影像,始終是壯闊的太平洋以及巍然的奇萊。或許,在某種程度上,花蓮的海洋與山脈正是典型人文主義最好的象徵:灑脫奔放,卻又保有嚴謹與雝容。

  • 劉川豪 / 英美系92學年度入學生
黃瑜婷 [ 2010-09-14 ]

我很想念這裡。  

想念每個禮拜要讀完一本小說,隔週交出一篇作品;想念同學唸詩的聲音,老師批改的筆跡。  

想念走進教室時,踱進自己慣坐的座位,等待一一到來的同學;想念自己在課堂上會因思索而無法即時有所回應,也想念群起討論的激動氣氛。  在這裡,每個人都開始習慣晚睡或者不睡,可能是為了翌日要交的報告,或者只是因為一場有酒有歌有咖啡的夜晚聚會。  

我還想念讀劇。  

四周燈光一暗,我們就擁有了舞台。簡單的走位、高聲的獨白。  

觀眾的眼神是一盞盞的燈,使我們發亮。

  • 黃瑜婷/創英所畢業,曾獲96年教育部文創獎學生組詩詞項優選

項光裕 [ 2010-09-14 ]

離開花蓮之前,被交代一項任務,要為未來的學弟妹,寫下一份自己在東華四年的讀書心得。我ㄧ直把這件事記在心上,但期末忙著打包,又南下去了一趟高雄,再回花蓮,繼續打包,拖著拖著就把這件事連同行李一起北上托回台北的家了。回到家裡嘗試寫心得,但似乎再怎麼努力都寫得很爛,很懊惱,決定就把這件事先擱著,等我準備好,把四年的時間慢慢整理完畢,再重新開始。

來到高雄讀研究所已經快三個禮拜。  

常常一直想到過去四年在東華的日子。  

那些畫面。那些氣味。那些人事。  

今天我想我已經準備好,  

跟你們說說那四年的心得了。

 ........more 

  •  項光裕/94級畢業校友,現就讀中山大學外文所,曾獲第九屆東華文學獎散文組第一名
 
 
陳泱璇 [ 2010-09-14 ]

東華英美系是個很特別的地方,在還沒進入這裡之前,甚至是大ㄧ的時候,我都不是很了解自己到底在學什麼,但是後來卻慢慢發現,這裡給了我很多,課堂中,老師教導你獨立思考和批判的能力,以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及思考一件事情,而不是侷限自己的思考,同時我亦學到了文化、文學和性別等課題,腦子就像是注入了許多的想法,而非人云亦云。

課堂後老師給我們的是輕鬆、愉快的感覺,我有時候會想,如果當初不是進來東華英美,而是其他科系的話,是不是可以得到這麼多,雖然答案無從得知,但,我知道,這是個讓我不後悔的選擇!  

待在這裡四年,當領到畢業證書要走出校門的時候,會發現,原來,離開是這麼難。

  • 陳泱璇/英美系94年入學學生
簡辰緯 [ 2010-09-14 ]

在英美系四年,老師上課嚴謹的態度,讓我在每次作業都投注極大心力,也學會運用資源來加強自己的實力。而遇見瓶頸時,老師們也都不吝賜教,發問所得的回饋總是數倍。尤其是翻譯課的李永平老師與美國文學史的曾珍珍老師,兩人教學的熱忱讓我敬佩不已。畢業後在從事兼職翻譯與教職時,也以兩位老師為目標,力求將最好的一面呈現出來。英美系所學到的是一種軟性的實力,無論從事何種工作都必需的態度,且系上自由多元的學風能讓我有充足的時間去追尋自己想走的方向。

  • 簡辰緯/英美系90學年度入學
陳啟民 [ 2010-09-14 ]

如果不當老師,英美系畢業之後可以從事什麼職業?英美系的教育可以幫助我什麼?學生時代這樣的問題困擾我許久,等到真正進入職場之後才發現,自己比其他人強的地方,不只是英語能力,而是解決問題的能力。  

通常而言,職場技能並不需要花費太多的時間去學習,很快就可以上手,但是解決問題的能力,卻是需要長時間的培養,而英美系與創英所的訓練,正是強化學生在這方面的不足,透過閱讀與寫作的訓練過程,讓學生可以嘗試各種不同面向的思考,也讓學生可以有更縝密的思緒與敏捷的反應,因此學生在進入職場後,同樣是面對問題時,當別人還在用直線的方式思考時,我們已經用最快的速度,在問題上面繞了一圈,並且開始從最佳的角度切入去解決問題。

  • 陳啟民/英美系88學年度入學,創英所92學年度入學
     
廖律清 [ 2010-09-14 ]

在創英所唸書是我最快樂、收穫最多的求學階段。感謝東華美麗的校園,感謝我研究所的同學們,然而最感謝的還是我的老師。文學創作教學不同一般學術傳承,精神層次的陶冶與自我意志力的鍛鍊尤其重要,而郭強生老師、李永平老師和曾珍珍老師茹苦含辛數年如一日,以其個人深廣且無私的學者涵養,教導學生如何在創作領域精進文學實力,同時也以身作則,引領學生拓展多元的創作視野,養成對環境的人文關懷。如果沒有三位老師,就沒有創英所最美好的時光,我何其有幸參與其中。

  • 廖律清/創英所92年入學,曾獲第十九屆聯合文學小說小說新人獎短篇小說佳作
張舜琦 [ 2010-09-14 ]

Being able to communicate in English is important for people who want to work and succeed professionally in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The four years in NDHU had equipped me with this vital skill. I also received solid training in literature and cultural studies, which encouraged critical thinking.   

At NDHU you will enjoy a unique and friendly learning environment. The campus is beautiful. The English department teachers and staff are always willing to help. People come from different places, and you will build amazing friendships. Don't worry if Hualien seemsunfamiliar to you. You will soon feel right at home.

  • 張舜琦/英美系90年入學學生
     
湯韻筑 [ 2010-09-14 ]

其實自答應系辦寫這份校友見證到現在真正動筆,已經延宕多時,中間歷經我個人生活上一些大大小小的變動,其中包括了結束了第一個學期的研究生生活(而第二個學期甫開始),而算算我離開東華也將近八個多月了,只是幾天前離開台北要返校時,我口中邊...

王遠洋 [ 2010-09-14 ]

很難用文字描述到東華英美系念書前、念書時,以及畢業後,一個人的生活能有多大的改變。畢竟,大學四年可能是一個人一生中重大的轉折,至少對我來說是如此。八年前,我離開家,踏進東華這所獨特的國立大學,進入英美系就讀。年輕的英美系如同年輕的我,可塑性強,充滿衝勁,對未來有莫大憧憬。這裡具備做為一位主修英美系學生的各種知識養成,而什麼都有可能。大學四年,我像其他的英美系學生一樣找尋屬於自己的方向,而課堂以外的花蓮生活,也讓我重新認識自己。畢業後,我選擇文學研究這條路,一路從研究所碩士班念到博士班。這是英美系替學生打開的其中一道門,而系上四年的訓練在這條道路上也受用無窮。畢業後回首過去,唯一後悔的一件事,大概是在花蓮這麼美的地方,又在英美系充滿文學的浪漫情懷薰陶下,卻沒多談幾次戀愛。來花蓮,來東華英美系,讓自己年輕歲月的腳步奔跑在後山及校園的每一個角落吧。

  • 王遠洋/英美系91年入學學生,現就讀台灣大學外文系博士班
張冀民(I) [ 2010-09-14 ]

處在人生青澀時期,仍得踏上決定前途的交叉路口─選擇適合自己的大學和科系,當中的忐忑心情真的難以言喻;全國幾乎每個大學皆有英文相關科系,也知道光對學習英文有一股傻勁和熱忱是不夠幫助自己做出一個明確的抉擇。努力在網路及書面資料中獲取對各校英文系的初步認識,發現東華大學英美語文學系特別強調對浩瀚英美文學的認識及更深入了解的特色深深地吸引我。實際進入東華英美系就讀後,更確定自己做出一個正確的選擇,系上每位教授本身的研究和對學生的教學,均是嚴謹而不放鬆的,不僅在英文聽說讀寫的基本功方面不厭其煩的再為學生打下更扎實的基礎;在英美文學的教導,更是深入學生心中的精神導師(mentor),先要求學生自己做好初步的功課之後(如課前資料收集、分組報告),再針對個別的缺點耐心指導,讓每個學生真正去體會英美文學的精髓,就算以後在研究所更專業的領域不會研究英美文學,仍有隨時的渴望閱讀相關書及充實己身的人文素養。

  • 張冀民/英美系88學年度入學學生
張冀民(II) [ 2010-09-14 ]

在東華大學英美語文學系所受四年扎實教育,開啟本身對英美文學更進一步追求的興趣,加上對於系所師長、校園環境及各項資訊設備運用的熟悉,打破優秀研究所集中在北、中、南部的迷思;所上師長所開每一門課,如生態文學、幻奇文學、後現代思想等,均有其明顯的特色及教法,更重要的是,教授教導學生對追求學問認真不苟的態度,比大學時期更加嚴格,正因如此,大大幫助平時個性有點懶散的自己在撰寫畢業論文,體會到在有限的時間內有效確實完成指導教授所要求的標準,也能去更多細讀並發掘自己研究的作品的深奧之處,最中獲得的文學碩士學位,是讓自己真正成為深愛文學的明證。

  • 張冀民/創英所93年入學學生
高鼎壺 [ 2010-09-14 ]

畢業近三年,對英美系的感念不減反增。大學教育的模式與高中(尤其是私校封閉環境)迥異,前者除了強調多元、自由更著重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英美系正是一個這樣的地方。以往的必修──大一英文──授課老師陳淑玲常在課堂上挑戰(challenge)學生,期待學生回以自身思慮後的具組織性答案,而非人云亦云,在資本主義佔領的現代社會迷失自己的步調。

三年級因陳鏡羽老師的比較文學課(以幻奇文學文本為主)而對幻奇文學感到興趣,奠定此後進入研究所進修該領域的想法。目前在論文寫作的階段也會拿出當時的課堂筆記檢視、幫助釐清思緒。許甄倚老師的吳爾芙專題使我對於這位英國作家的文字從害怕接觸到學會欣賞。曾珍珍老師在美國文學史課程展現的不僅是豐厚的文學涵養和充沛的教學熱情,老師面對生活的態度讓我畢業之今仍以之做為提醒。他們都說,花蓮的土地是黏人的。如果你有機會來到這裡,你會知道,他們是誠實的。

  • 高鼎壹/英美系92年入學生
游德怡 [ 2010-09-14 ]

剛進入大學時,懵懵懂懂地認為自己就是進來學英文的,然而,四年來在英美系,我學到的更多是文學世界裡的美好。

回想起在英美系的快樂時光,老師們的傾囊相授,每每充滿著溫暖且熱忱,同學也很活潑,大家很愛一起辦活動。小大一裡的深刻回憶是我們改編演出的 A Midsummer Night's "Ghost",當時對於莎士比亞這位文學大家還一知半解的我們搞笑演出,反串的Oberon 跟 Titania單車雙載在校園裡阿勃勒黃花繽紛落下的路上,口中念著改寫的台詞,自以為上演了一部愛恨糾葛的浪漫喜劇。也許我們太不正經,但就像是劇本裡那班傻裡傻氣的雅典工匠想在公爵的婚禮上獻上祝福,我們想讓老師眼睛一亮。上課中,我們不時收集每個老師的口頭禪 "you know," " if you like," 或是有段時間老師常用「惘惘的威脅感」來形容 Modern Period人心因社會現狀而對未來產生的不安全感,我們也在課後模仿這種無奈的嘆息。文學課程上來一點也不嚴肅,比如說念到 Mrs. Dalloway時,老師還會附上一張 Clarissa一天中在倫敦走過的路線地圖;上到Walden,美史老師分享教授宿舍住處窗邊那一棵樹的四季變化;還有上到 Wuthering Heights時,我們在英史老師帶來的電影版本看到 Catherine 是如何縈繞在 Heathcliff 心中。老師們總是期待我們的回應,想知道我們讀過這些作品的看法。漸漸的,我知道文學不是不切實際的紙上空談,文學讓我們思考不同時代背景、來自不同文化領域的人們對生活的反思。文學不是無形的語言,它真切的紀錄了人類觀察到了社會百相。印象中因為系學會要辦送舊的關係,我曾和同學去拜訪當時的駐校作家,想請他對畢業的學長姊說些勉勵的話。如果沒記錯的話,他提到最近想寫一首關於華湖的詩,我好奇地問他已經去過華湖了嗎?(華湖有別於校園照片裡搶眼的東湖,可是隱身在學校神祕的草叢深處!)他說不一定要真正的去過,可以憑著對這個地方的想像來詮釋。我當下有點意外但也覺得很特別,原來文學的語詞有時是想像,沒去過的地方可以幻寫,隨意的地點都可以安上新的註解,也許抽象,但表露的是對於這個世界真實的情感。

我想我真的很幸運,能夠在英美系學到這些美好的活知識,在畢業後一有機會回到學校來,我都迫不及待的走進文學院,看看一間間教室,在裡頭,當初課堂上的笑聲依然在我心中朵朵綻放。

  • 游德怡/英美系92年入學生
廖宗富 [ 2010-09-14 ]

東華人都愛說:「花蓮的土地會黏人。」意思是說在這裡住久了就會捨不得離開。但自從離開花蓮北上就讀戲劇所,我才發現原來花蓮的氣味也已經依附在我身上,隨我征戰各地了。

畢業多年後偶爾會和一位充滿人道關懷與經世濟民理念的同學聚會,他不時表露出對英美系上教授封閉於文學世界空談中的不滿。面對他要求立竿見影的社會改革,一時我也無言。他講的口沫橫飛、痛快的很,卻絲毫未注意到我的心正漂想著在台北求學以來一脫拉庫光怪陸離的經歷。

一位在台灣劇場界相當有名的教授斷言戲劇評論就只是去找出劇本背後的意識型態,其他談什麼情感、美學的都該被歸類為迂腐的人文主義派;一位號稱莎士比亞的權威大師在課堂上自信滿滿的說:「大家不覺得《仲夏夜之夢》這個劇本的結構完美嗎?」然後意氣風發的看著被震懾的啞口無言的研究生們(其實大家應該是不知從何討論起…),並未再就他的驚世創見多作說明;一位言必談康德的年輕學者,不斷灌輸學生理智之毒害與情感之可貴的觀念,卻老是志得意滿的發表他獨步全球的創見,對與他理念不合的同學的意見視若無睹…。

一開始我的確是嚇傻了,從沒想過人的自大和虛偽能夠如此的不掩飾、不害躁。但幸運的是,當身邊的大家都高來高去的談著導演手法是否高明、劇場設計是否華美亮眼、演員肢體的節奏與能量是否迷人之時,我卻私自與劇本中的角色建立緊密聯繫,他們像是活在我生活中的重要朋友般常常揮之不去。

因為我總難忘懷在花蓮海闊天空的大地下,老師們滿臉興奮、專注與慎重的對著同學說:「來,你誠實地說說看你的想法與感覺。」於是我學會正視與尊重不管是我的感動、困惑或者恐懼。神奇的事緊接著發生──角色跟我之間的隔閡與淡漠一步步的被瓦解。角色們不再來自一個遠方的傳奇故事,我想像著他們的生活與未來,像對待戀人般。心中不禁閃過這樣的念頭:「啊,救贖是可能的。」那時真的覺得天地好寬廣,充滿著各種可能性。於是我開始在書中貪婪地嗅聞花蓮的味道。

慢慢的我也學會把台北這些語不驚人死不休的人們視同探索頻道中為求偶而誇張地花枝招展,為退敵獸而謾天叫囂的可愛動物們。一回神,身旁這位還在喋喋不休地努力證明自己存在價值…卻不曉得傾聽別人從來不是件容易的事的同學,看起來也就不那麼討人厭了。感謝東華英美系,替我的生活搬來了一整座花蓮。

  • 廖宗富/英美系90年入學學生,現就讀台灣大學戲劇研究所
蔡韻筑 [ 2010-09-14 ]

我還記得在東華的第一個學期,我讀著大一英文的指定文本,裡面所探討的種族、性別、階級等議題,打破了以往認知的藩籬,帶給我更多思考的多元面向,幾乎是在入學的第一個月,我就清 楚的知道自己選對系了。大學四年,英美系帶給我們的是文學與文化研究、戲劇表演、同儕間相互激勵合作,以及老師們一路的支持與關懷,我們的夢想與人生,都在花蓮山與海的溫柔懷抱中成長。

東華英美系是個培育的搖籃,它不會告訴我們該走什麼路,它教導我們如何找尋自己人生的方向並付諸實行。我很幸運,一直清楚自己所追求的目標,如今取得紐約州立大學的文學碩士,並有幸 錄取加州大學的文學博士班,都歸功於東華英美系的栽培。走過世界的大城,旅居鄉間的小鎮,無論身處何處、從事的是什麼行業,東華人難以忘懷的還是花蓮這片故土,以及它所孕育出的理想與熱誠。

  • 蔡韻筑/英美系90年入學學生,現就讀加州大學爾灣分校東亞語文學系博士班

 

邱德鋒 [ 2011-05-12 ]

感謝東華英美系,因為有了英美系,才有了現在的我。

如果說人生就像是一本80頁的筆記本,我會說我的這本筆記在第18頁到第22頁所記錄的內容是滿滿的。

18歲的這一年,我踏入了東華這塊土地...

  • 邱德鋒/英美系90學年度入學